政府高调救市难解楼市困局
近日,新华社公布了三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全文。从内容看,对于此前传闻的土地承包权、土地流转、宅基地等问题,《决定》中都有涉及。总而言之,不管法律概念上如何认定,从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来看,农村土地改革已经开始艰难“破冰”。从形势来看,土地相关政策的明朗,大的趋势是对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十分利好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之前许多地方政府救市起到了呼应效果。
无独有偶,在一连串刺激楼市的政策先后出台之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安排部署第四季度经济工作时提出,要降低交易税费,支持居民购房。这是中央政府首次明确提出针对房地产的“救市”政策。不过,目前国税总局还未出台相关细则。通过了解这一国务院的救市政策,我们看到,政策并没有明显放开对开发商的限制,而是希望通过降低个人购房税费,或放开居民购买第二套房的个贷限制,刺激居民购房的积极性,以令地产市场成交量回升。
不过,尽管之前的多个城市在救市新政中做到了地方政府能够做到的一切,之后国家又从各种切入点来支撑我国整个的住房市场。但从目前市场反映来看,提振楼市的效果并不明显,新政并未发挥政府预想的作用,市民观望依旧,成交量萎缩依旧。此外,值得注意的是,
过去几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场畸形的繁荣,房产的价值被严重高估,远远超过了人民的购买能力,高昂的房价严重伤害了有效需求。所以,对于买不起房子的老百姓而言,仅提供住房补贴、调整契税等无异于杯水车薪,并无太大实际作用,解决不了导致购房者不买房的真正原因。而且,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内经济放缓,短期内需求会明显萎缩,房产市场的风险将更多地来自于需求层面。虽然央行降低利率、地方政府加大补贴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房屋购买能力,但由于对未来房产市场调整的普遍预期,这些利好似乎都无法重燃消费者购买的热情。此外,出于风险规避,银行对房地产信贷也会持续收紧。因此,改变楼市低迷的现状仅仅依靠各地的这些微调政策,难以扭转。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期,消费者与房企供需双方已经进入相持阶段,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1-2年左右,在这个相持的关键时刻,政府盲目的救市不仅难以产生预想的效果,很可能会对房价的理性调整起到一个抑制作用,进而将房产价格博弈的相持阶段进一步拉长,并最终影响到中国经济的整体转型。因此,地方政府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进一步加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的建设,满足更多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这样才能缓解目前各地房地产市场存在的刚性需求旺盛的主要矛盾,才能从根本上把房价降下来,为老百姓谋得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