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集聚构建国际静安综合体
发表时间:2016-05-31
城市综合体是随着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利好趋势下产生的一种集约可持续性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综合体开发要求与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总体经济发展规模相一致,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它在空间形态上体现为集聚性、城市性和开发性、在经济上体现为资源集约性、行业和产业的集聚性和外溢效应以及由功能复合产生的高效性。静安区就是一个对内对外开放的商业商务集聚的城市综合体,涉外企业上缴税收总量超过130亿元,位列中心城区第一;现代服务业税收占总税收比重达到95%以上。经过5年的努力,全区税收总收入和区级财政收入实现翻番,区域经济呈现出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健康增长态势。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静安紧扣市委、市政府对中心城区的发展定位,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区”的奋斗目标,把静安发展推向新的高度。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围绕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大局,深入开展“国际静安大讨论”等活动,发展思路由“外向型”向“开放型”深化,城区规划从“一轴两翼、南留北改”优化为“一街五区、南改北建”,“建设国际静安、构建和谐家园”的发展目标得到广泛认同。以此为引领,推动制定了国际静安指标体系,科学编制了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确立了建设“国际商务港、平安城区、和谐城区、文化城区、文明城区”等阶段性发展目标,现代化国际城区的内涵不断丰富,新一轮的区域发展定位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
二、城市功能和要素的高集聚性
法国的“拉德芳斯”目前建成写字楼247万平方米、其中中心商务区215万平方米,拥有住宅3.16万套,可容纳居民7.5万人。它建成10.5万平方米的欧洲最大商业中心,也是欧洲最大的公交换乘中心,目前拥有2.5公顷的绿化公园和现代雕塑组成的露天博物馆,每年吸引200万游客慕名游览。静安在实践区域经济发展时,参照了
法国的“拉德芳斯”的经验,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法将城市功能与城市建筑合理结合利用在一起,通过相互联系,彼此激发而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了主导功能,多功能、集约化、高效率的城市功能空间。这些功能包括商务功能、客居功能、购物功能、餐饮功能、休闲娱乐功能、会展功能等,每个部分都是一个城市要素和城市功能的缩影。
近5年里,静安新增商业商务楼宇130余万平方米,楼宇载体总量增至410万平方米,继梅龙镇、中信泰富和恒隆建成“金三角”之后,静安寺地区又形成“金五星”,包括会德丰广场、越洋广场、嘉里二期、1788地块和久光百货五大楼宇。“十二五”期间,静安将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能级:依托高品质的商业商务楼宇,招大引强,集聚高能级企业,加大高端品牌引进力度。如嘉里二期将建成写字楼、香格里拉大酒店、会展中心和零售商场,其中1万多平方米的会展中心,可以承办国际顶尖时尚发布会。同时,静安还将创新电子商务贸易模式,加速形成成熟的专业服务市场,着力推动金融机构集聚和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
为提供交通的便利,静安寺交通枢纽工程作为国内唯一一个市中心交通枢纽工程,其二三期工程将于明年初竣工,届时可新增500个机动车泊位和2000个非机动车泊位。
三、经济活动的高度开放性和辐射性
“静安的活力源于开放,优势形成于开放,发展有赖于开放。未来,必须坚持用开放的思路推进静安发展。”区委书记龚德庆说,静安区这几年发展迅速,但也面临土地资源有限、经济增量放缓等瓶颈问题。寻求突破,需从开放中求得动力。怎样吸引海内外高能级企业、高端品牌落户?龚德庆说,“以前招商引资,采用‘人盯人,点对点’方式,成本高,效果也不一定好。要吸引企业、留住人、留住心,关键在于构建高品质的综合环境,塑造地区品牌。”
为提供良好的商务环境,静安进一步优化区域服务环境。面对20万楼宇白领,静安不断丰富服务模式和内容。区里积极开发吴江路、巨鹿路、铜仁路等支马路的服务配套功能,供商业商务人士休闲娱乐;关注白领群体需求,探索建立社区食堂,推广楼宇服务站模式;在绿化市容方面舍得投入,打造“上海最漂亮城区”。此外,加快建设“智慧商务港”,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整合,加大支付、信用服务、安全保障、公共服务等平台建设,提升城区智能化发展水平。同时,致力于构建更加公开透明的政策环境……在区领导看来,综合环境优化了,自然会吸引高端企业和专业人才近悦远来,因为他们看重的是工作环境和公共服务。
静安区还积极构建开放的人才服务体系。近年来,区里坚持吸引高层次海内外人才。去年,上海众恒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建强申报的“社会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物联网技术应用”等项目,连续两年获得区财政资助;类似这样的人才,每年都能享受静安区的扶持政策,涵盖科技、文化、艺术等9大领域。今后,对于商界领袖、社会组织领军人士、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草根”英雄等,区里都将给荣誉、给保障、给舞台。
目前,进入上海的世界一线时尚品牌90%落地静安,国际名企地区总部集聚,私募股权行业与律师、会计、咨询、评级、培训等专业服务业“相伴一生”,静安 PE已达百亿。静安还引进了零税收的高盛投资银行,形成了金融企业不断跟进的长尾效应。静安的经济活动显示出高度开放性和辐射性。2011年,静安区税收总收入和区级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18亿元和75亿元,两项指标在全市中心城区的排名都名列第三位。其中,楼宇经济保持中心城区领先地位,全区“亿元楼”数量达到19幢;其中4幢大楼达到“月亿楼”,恒隆广场更是高达“月双亿楼”。
四、美好的城市生活
7.62平方公里大小的静安区,竟有134家律师事务所,占全市总数的15%;全市109家境外法律服务机构,竟有三分之一入驻静安,包括全球知名的斐格、众达、世达等。作为高端专业服务业的律师事务所,为何爱如此高密度扎堆租金高企的静安区?方达律师事务所高姓律师道出了其中的原委:“我们干的是高强度脑力活,高品质的办公楼固然重要,但静安公园的幽静、静安寺庙的祥和、静安戏剧谷的文化氛围,更是我们天然的‘降压片’。一片绿荫、一部小话剧、一个安静舒适的午餐氛围,也是我们的日常所需。”
目前,以静安寺为起点的“现代戏剧谷”把戏剧大道、商城剧院、美琪剧院、百乐门等剧院资源串起来,成为一个静安的“百老汇。根据静安区“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到2015年,静安区将建成10分钟公共文化圈,区内居民只要步行10分钟就能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包括以市民文化艺术中心、区图书馆、区文史馆为龙头,以5个社区文化中心、区图书馆网群、文化名人名居街为主体等,营造无所不在的文化氛围。
此外静安区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大力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精品教育再上新台阶,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影响力强的静安教育品牌。探索社会化养老模式,精心打造“乐龄家园”等服务载体,不断满足老年人就餐、就医、文化生活等需求。创设“白领驿家”等平台,推动白领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持续改善。每年超额完成促进就业各项指标,劳动保障政策落实到位,区域劳动关系保持和谐有序。发挥科创资金效能,积极做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等工作。社区商业紧贴民生需求,“田头到餐桌”的对接供应模式取得成效。公共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形成现代戏剧谷、楼宇体育等一批特色品牌。整合优质资源,积极打造区域医疗联合体,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均期望寿命等居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静安区得到了验证。
点评:
静安区在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方面取得的成绩,来自区领导班子对科学发展的正确认识。用静安区委书记龚德庆的话来说,就要充分发挥静安区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时尚相融合的独特优势,构建软硬件俱佳的高效服务体系。这个服务体系,是以人为本的体系,是人和环境和谐统一的体系,是文化和商业结合的体系,是传统商业和现代商业结合的体系,是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结合的体系,是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的体系,这就是静安区经验的精髓。正是这样一个综合体系,使静安区越来越显示出“海纳百川,融贯中西”的高品质和高品位的气质。展望未来,静安区将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