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里的一条独特风景线——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记实
发表时间:2015-06-29
2014年5月23日的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莅临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视察,他参观了基地的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艺术品保税仓库。在视察结束即将离开前,他说道:“今天来看了以后,知道你们所做的工作,这是个好东西,要继续探索实践”。
从创立之初到今天迎来习总书记的视察,在这七年间,坐落于自贸区核心地带的全国首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与发展历经了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平台阶段:“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的前身为“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成立于2007年9月,是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共同组建,旨在搭建一个由政府推动的促进文化“走出去”的公共服务平台。
基地阶段:经过几年的努力实践与开拓,尤其是世博会的舞美技术设备租赁集成服务平台的成功运营,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嘉奖,平台取得了积极的实践成果和引领作用。2011年10月文化部正式命名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为首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文化部蔡武部长与时任上海市市长韩正亲自为基地揭牌。基地采用“政府推动、企业运作”的运营模式,努力构建促进文化贸易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按照部市合作的框架和原则,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着眼于文化外向型企业的需求,从服务贸易特点出发,借鉴我国成功的货物贸易实践经验与案例,借助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先试先行政策,积极探索与实践突破制约文化贸易发展的瓶颈,寻找文化贸易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努力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开辟新的途径。
自贸区阶段:进入自贸区设立的重要发展期,近一年的探索与实践,基地目前已集聚了270家以上的各类文化企业,入驻企业的注册资本规模已超过60亿人民币,2013年底贸易规模已超过71亿人民币,年税收贡献已超过1亿人民币,到今年底,各项数据的规模与能级将进一步提升与扩大。其中入驻基地的由百视通与微软合资的百家合公司,成为了自贸区设立后核发的第一号营业执照企业。
一、全面落实自贸区文化开放三项新政
面对自贸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基地有着更高的追求,要吸引行业龙头企业以及与自贸区概念相契合的文化企业,突破口就在那份万众瞩目的负面清单。
2013版公布的自贸区负面清单上,三项文化开放政策引入关注,分别是商贸服务领域:允许外资企业从事游戏游艺设备的生产和销售,通过文化主管部门内容审查的游戏游艺设备可面向国内市场销售;文化服务领域:取消外资演出经纪机构的股比限制,允许设立外商独资演出经纪机构,为上海市提供服务;允许设立外商独资的娱乐场所,在试验区内提供服务。开放政策给了,前来咨询的企业也不少,如何落地就要看基地了!
针对允许外资从事游戏游艺设备的生产和销售这一条,基地全情投入,迅速切入,以最高效的服务成功让百视通、微软共同投资近5亿成立的百家合公司取得了营业执照(自贸区001号企业),将推出XBOX ONE系统,将使中国游戏产业与市场的能级与规模得到全面提升,有效带动中国游戏和文化走向世界,预计未来5年累计产值将超过2000亿元。同时软微还为此在基地成立了一家3亿美元的独资公司。东方明珠也与索尼合资成立游戏公司,推出PS游戏系统,至此,世界游戏业的两大巨头全部落地自贸区内的基地。
二是允许外商独资成立演出经纪机构(服务上海)。什么样的外资演出经纪机构应该率先进驻自贸区呢?以基地海外拓展的资讯和业内经验,基地把目光投向了闻名于世的美国百老汇。无论是知名度、运营实力还是国际渠道资源,美国著名演艺经纪机构倪德伦公司都是自贸区和基地值得拥有的不二之选。基地主动出击,以详细的服务预案,精准的解读分析,积极的推进实施,终于成功俘获对方的投资决心,在自贸区一周年之前,倪德伦公司也拿到了营业执照。至此,“倪德伦”正式入驻基地,该公司将用足自贸区的新政,推进其在中国文化演艺及服务领域的业务开拓,为上海及周边带来更多世界一流的演艺剧目及其服务,并希望带动与发掘更多中国优秀演艺剧目进入美国及世界市场,为扩大与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起到积极助推作用,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发挥其资源与渠道的优势。目前,倪德伦以就在上海建设类似百老汇剧院群等拓展事宜开展沟通与调研,此外,还对大家耳熟能详的动画片《大闹天宫》改编成舞台剧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正与上影集团做进一步的磋商。看到基地入驻项目的规格与地位,来自韩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地的演艺企业也带着热腾腾的合作意向纷纷前来基地。
三是允许外商独资在区内设立演出娱乐场所。基于自贸区的区域特点,此项政策的落地有其相对难度,从保税区开始就已形成的潮汐式人流模式——入区工作,下班出区,园区内最主要的设施就是仓库、厂房和办公楼,除一些基本的餐饮和便利店配套服务外,演出和娱乐的市场需求在哪里呢?围绕着疑问,基地开展研讨、定位、接洽、考察、再研讨、完善方案、谈判,孜孜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在基地的大楼里,日本太田公司将设立游戏游艺机的保税展示体验中心,今年第四季度将对外开放。基地对自贸区娱乐场所特性与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分析定位,抓住要点,为项目最终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坚持案例实践与功能创新
基地作为自贸区内唯一一个文化贸易专业服务平台,十分注重对文化的各种外向拓展型、贸易促进型、服务创新型、投资金融型、高新技术型和产业提升型等业态企业的集聚,延续并提升成功创新案例的功能及优势,特别是将保税服务功能灵活运用到仓储、展示、交流、交易等各个环节,例如在华人文化产业基金成功完成资本对接国际传媒市场后,基地助推其将星空卫视华语片库回归国内,在办公大楼里设立星空卫视保税片库,并继续利用保税区的优势,将其进口的制作、加工和编辑设备以保税方式进入基地内安装和制作运营,为其影视业务开展提供便捷服务;创设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建成国内首个国际艺术品专业保税仓库,为海外的艺术品来华展示交易提供专业保税仓储等服务与便利;今年7月底,由基地策划并支持,时代国际出版传媒(上海)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科技资料进出口总公司联合举办的自贸区首届“境外新版图书保税展”暨信息交流洽谈会在基地成功举办。这次书展规模虽小,却又是保税功能与特性在文化领域的一次创新成功实践,使得境内外出版商在自贸区内即拥有了交流面对面、洽谈见实物的绝好环境。
三、综合配套服务专业性强
引用基地负责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是做服务的,如何履行好基地的公共服务职能,与时俱进地提升服务能级,是我们每天都要思考的问题。”对于自贸区框架下产业集聚井喷式的增长,基地运营团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功能新、服务新、政策新的特点,为自贸区内文化企业提供具有特色的综合性配套公共服务,入驻的文化企业不但能直接享受到自贸区所带来的开放政策的支持,还能享受到基地所提供的专业资源、渠道及优质服务的扶持。
基地整合国内优秀文化资源,搭建国家级促进大平台,抱团出海,主动对接海外主流会展与消费市场,拓展贸易与合作渠道,每年组织12-14个国际国内文化贸易专业展会的参展工作,特别是今年4月,我们找准时机,在韩国与其文化振兴院合作举办中韩文化产业交流会,基地与20多家国内文化企业直接对接韩国文化产业与市场,引起了韩国各方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和影响,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扩大,为中韩文化贸易的促进与繁荣、加快中韩文化企业间的合作起到了十分有益的推动作用,交流会所产生的后续效应正在全面地发散。在总结经验和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基地于今年的11月,在自贸区内创新主办首届“自贸区文化授权交易会”,旨在打造基地自办文化展会的品牌项目。
文化基地的建设要行走在自贸区改革开放的前沿,就必须突破地域局限所形成的弱点,要从提高文化企业的办事效率着手。在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基地的协调,市文广局于去年底将政府审批服务窗口延伸设立到基地内,一口受理区内文化企业的资质审批、艺术品内容审批和演出内容审批等专项服务,今后还有望为自贸区企业建立专门的绿色通道。通过努力,在基地这个大平台上,各类专业服务平台相继建立,专业翻译平台,为文化企业外向拓展服务,已为自贸区新政提供了文本翻译服务,帮助提升自贸区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专业法律服务及知识产权调解中心;银行、证券、保险、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一批专业与中介服务机构纷纷驻扎,为文化企业开展国际文化贸易与服务业务提供一揽子综合与基础配套服务。
四、自贸区溢出效应显现推动文化贸易大发展
基地建设与发展的成功模式,也引发了北京和深圳相继申请并设立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文化“走出去”和文化贸易的做大做强。上海的徐汇西岸、北京的天竺也已投入建设更大规模的艺术品保税仓库,以此复制功能与模式共同促进艺术品的贸易与繁荣。
早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基地的前身“上海国际文化贸易服务平台”就曾针对文化服务贸易刚刚起步的现状,借助保税区的功能特点创新舞美技术设备集中租赁模式,创建舞美技术设备租赁集成服务平台,成功服务世博会33片场地,2万多场中外演出,产生了十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为促进文化与贸易、与科技、与金融的产业融合发展,四年后,基地作为自贸区内的唯一专业文化市场,正积极探索在洋山保税港区建立文化装备基地,以带动高端文化设备的展示展览、制作加工、保税租赁和保税融资租赁乃至制造生产等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开拓国际版权贸易的市场与交易空间,基地利用自贸区开放政策功能和自身优势,正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出设立国家版权贸易基地的申请,有望近期落地挂牌。
基地努力学习贯彻习总书记上海视察讲话精神,积极投入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拓展,利用各方优势资源与新疆、云南等民族地区开展广泛合作,在一路一带的建设中,拟在各国建立文化中心的基础上建设文化贸易促进中心,与阿拉伯、非洲、中北美等国家建立新的渠道,展开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合作。基地正以自贸区的开放政策与制度创新为基础,以不断的成功实践与探索全力为文化贸易的发展、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为文化企业的集聚、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而不断努力开拓。